当前位置:笔趣文学>其他>横行在超级三国志> 第321节 舌辨群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1节 舌辨群儒(2 / 2)

吴凡则把目光从众人脸收起,转而眺望朝堂外明媚天空,道:

“这次改革的宗旨是:我们不能只看着眼前,要把眼光放得尽量长远。与周围蛮荒部族相比,我们国家是很qiáng大,qiáng大到挥指间就可决定其存亡的地步。但是,天下之大,地域之广,谁又能保证这个世间只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我们一个qiáng大的民族?居安思危,思则有备;为了我们的国家与民族真正qiáng大起来,傲立于世界所有国家与民族之巅,我因而向陛下请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对陛下现有权力的削弱”

吴凡没有真接说欧洲、中亚、南亚、北非皆有文明种族。因为当前国人意识里普遍认为华夏乃是天地中心,周边虽然也有部族,但都是一些落后的游牧民族,与汉人文明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在这种情况下,突然说出遥远到我们无法到达的地方还有其它文明种族,和我们一样建立起国家并发展出异常璀璨的文明,满朝文武肯定不会相信。由着这份质疑,还会对吴凡的提出的改革产生一边倒的否定心理。倒不如用这种模糊概念法含糊地点到为止,虽然显得有些缺乏有力论据,但这个模糊的论点却是谁也推翻不了它。

另外,吴凡认为类似这种只有自己当然,还有小乔知道的一些世间情况,轻易不应卖弄出来,最好每一次自己说出来都能带来相当大的价值。不过,到底怎样才能达成这种价值最大化,吴凡心中尚无定谱,只是心中存着这么一个念想罢了。

再说朝堂这边的情况。吴凡在开宗明义地说了一番场面话后,扭头看向一直侍立在主座旁边的一名内侍文官。内侍文官会意,走前来几步,将手里的一封卷轴展开,开始详细念诵吴凡昨天向曹冲所说的十五条改革方案。

和吴凡料想的一样,随着内侍文官将这十五条方案逐一念出,满朝文武的神情也随之骤变,从原本的轻松随意,到惊讶,怔愕,再到如开锅一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直到最后不少人连连摇头大呼“不可”;期间场面当真是颇有些戏剧化的感觉。

这十五条改革大刀阔斧,将封建集权体制劈砍得几乎支离破碎。那些大呼不可的官员中,无外乎此三种人:有一把年纪,腐儒之士,曹氏亲族。

而年纪相对较轻的官员,对此则反应并不是很qiáng烈,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

至于那些和吴凡关系不错的文武官员,则绝大多数都没有发表任何看法,其实是以沉默来表示自己并不反对。而张辽、华雄、颜良、文丑、吕布、赵云等和吴凡关系最为亲密的几十名官员,则明确表示支持吴凡的改革。

由此,朝堂内外数百名文武官员很快形成两大派:支持改革派和反对改革派。保持中立的,也就是对改革报无所谓态度的几乎没有。这也难怪,毕竟当前这个时代人们意识中深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条,平头百姓尚且如此,这满朝的文武官员就更是当仁不让了。

因为他们很清楚这十五项改革是在这个国家的根基动刀子,或成或败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历数以前所有朝代的所有变法,和这次改革相比,简直就像拿着老头乐挠痒痒和一斧头劈在后背一样

此外,由于吴凡提出的改革,有许多条是针对官员的,比如官员犯法量刑加倍,比如爵位不可世代相袭等等,这些改革都深深地刺痛了保守反对派的利益和权势,这让他们如坐针毡,简直是声嘶力竭地高喊不可。

吴凡扫眼看了看下面的形势,伸手示意了一下,下面正在争论不休的双方人员立即收声停止,齐刷刷向着吴凡这边看了过来。

“吴大司马,恕老夫直言。国家的体制就像一面鼓,百姓被蒙在鼓里面;他们不能知道太多,而鼓更是不能遭到破坏。则君臣协力执起鼓槌,鼓声铿锵振耳,隆隆不息。百姓在鼓声之中心存惶惑,方能在国家财力困顿之时对重税无怨,在国家遭受兵灾之时对征役无恨。如今,这十五项改革,就像斧锤相加将鼓彻底击碎,将百姓从鼓里面放出来,知道太多不应他们知道的东西。则国家再征重税时,百姓怨言四起;再qiáng抓壮丁充军时,百姓甚至奋起反击,国家不攻自破矣”

抢在吴凡前面说话的人,是老臣杨彪。此人曾是献帝手下大臣,后来被迫加入曹营,成为吴凡第二军团旗下僚臣。其综合表现称得尽职尽责,尤其在吴凡妻女被困西河县时,还曾亲自率兵前往。

总的来说,吴凡对杨彪的表现还是挺满意的。

不过,作为一名思想保守的老臣,尤其是意识中深植帝王尊统,百姓鱼肉的理念,杨彪对于吴凡改革中的引导人民思想自由,适当减轻酷刑,以及从人民当中直接选举官员指参议员和监察官选举制度这些举措不能理解,甚至认为这些举措会招至国内大乱。因此,自投身曹营后就一直少言寡语的杨彪也忍不住了,第一个站出来向吴凡表示反对。

本来吴凡让众人停止议论,是要直接宣布不论众人反对也好,支持也罢,改革必须执行。此刻见杨彪说的这番大道理貌似颇像回事儿,殿内外众多文武官员有为数不少的人都点头赞同,甚至,有些原本支持吴凡改革的人也因此产生了对摇。

吴凡就意识到自己必须回驳几句,以争取支持者。虽然自己有克服所有阻力推行改革的决心,但是,若是能争取到尽量多数的支持者,自然改革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由此,吴凡回应道:

“杨大人,也请恕在下直言,你的思维方式是时候转变一下了。国家之赋税不仅足以保证国家正常运转,尚可每年大量存余。之所以历朝历代逢灾年财力困顿,盖是因为皇室挥霍,官僚,私吞公吞所致我所提倡之改革,在启发民智的同时,亦加重官员刑罚,并完美监察机质,此三管齐下必定会令官员忌惮不已,迫使其清廉自律,而皇室亦由于权力被削弱,不得再与前朝那般奢华无度。由此,灾年来临之际,国库之存银完全可以应对,何需再征重税?至于兵役,我请问再场的每一位臣僚:为什么我们一定要qiáng迫人民充军抵抗外敌,而不是号召他们自发地充军去保卫自己的家园?”

吴凡的这个问题让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因为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在战时都有可以抓壮丁充军的相关法令,从没有人像吴凡这样换了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况且,打仗是要死人的,如果不是qiáng抓壮丁,有几个人会自愿充军去保卫国家呢?

众人觉得吴凡的问题实在是有点莫名其妙。

而吴凡在等了一会儿,见无人回答后,顾自道:

“这就是我们的思维应该转换之处。人民之所以要被我们qiáng抓着去抵抗外敌,是因为我们知道若非如此,自愿充军去抵抗外敌的人将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人民并不爱这个国家,至少,人民没有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去爱她至于人民为什么不爱这个国家?诸位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父母把孩子蒙在鼓里,制造恐惧和惶惑伴随着孩子成长,并且严格束缚孩子的思想碌碌而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又有几个会去发自心底去爱自己的父母呢?”

此一番说法听得在场许多人恍然顿悟,纷纷点头称赞是这个道理,并自愧自己怎么就一直没有这么想过呢?

由此,支持吴凡改革的人又多了一部分,比照反对方的人数,双方已经形成2:3之势。

反对派中的顽固分子们当然是不愿看到这一局面的,其中有一人再站出来高声道:

“古语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吴大司马应该是听过这句至理圣典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