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文学>历史>仁慈的枭雄刘备> 第二十一章 初到东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一章 初到东观(1 / 2)

这一次,师徒三人倒是很顺利地来到了洛阳,皇帝也没有再让卢植中途到别的地方任职,而是重新任命卢植担任议郎,与尚书杨赐、尚书刘宽、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的工作。

东观,是东汉时期设立于都城洛阳南宫当中的藏书著书之地,它是由汉光武帝刘秀所设立。当年王莽篡汉,天下大乱,礼节和音乐离散,典籍残缺遗落。而光武帝爱好经籍,在他还没有登上帝位的时候,他就首先去访求文人雅士,搜集脱漏的字句,补全原文。在此之前,天下的学士大多携带图书典籍,逃去隐居山野。而在光武帝治理年间,由于刘秀对学术的重视,大家都携带典籍来到了京都洛阳,而东观便是在这种重视学术的环境中兴建起来的。

初到洛阳,自然得先拜访一下自己的同僚,卢植此时带着刘备和刘德然一起来到了南宫,走进东观,刘备便被其内部是结构震撼到了,室内整体宏伟大气,蔚然壮观,对称的造型烘托出其稳重而严谨的大家风范,在沉静色彩地烘托下,仿佛古代鸿儒之冠带,亦彰显着为学者洁身自好、儒雅宁静之学风。

再往里走,便见东观里有三人在此写书,年龄看似都与卢植稍年长,他们穿的衣服都是衣裳相连的袍,在这工作场合,就得穿这个,这是汉朝的规矩。汉朝官员的衣服分为三种,分别是祭服,朝服和常服,其中朝服是在面见皇上,执行公务以及其他正式场合所穿,其特征便是衣裳相连的袍,此时,这三个人身上穿的便是。

汉朝的衣服十分讲究,其是以儒家经典和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所制定。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以“礼”为核心的,或可称为礼治,又因形成制度,也称为“礼制”,因为儒家认为“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孔子特别提倡“礼治”,宣扬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封建社会上层人物都要安于名位,遵守礼制,不得僭越冒犯,因此汉服首先就有等级制度的观念,各级官员所穿的衣服不相同。

其次,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其提出了建立于阴阳五行基础上的“五德终始”学说。也就是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德性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变化。用来说明王朝兴替的原因,如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递嬗,就是火(周)克金(商)、金克木(夏)的结果;同时他还构建出一个“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体系,论证在政治上为了适应“五行配列”而定出相应的制度(如改正朔、易服色)的必要。秦始皇采用了这个思想,认为秦为水德,于是“亦颇推五胜,而自以为获水德,乃以十月为正,色上黑。”也就是说,配合秦代的水德而将崇尚的颜色定为黑色。“汉初土德,色尚黄”,至东汉,“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因此,东汉时期的服饰制度的颜色理论来源便是基于这五行学说。

统治者基于此理念制定的服装制度也并非是为了一饱眼福,看着好看罢了,而是利用服装其固有的等级特征,以实现一种统治手段。首先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对劳苦功高的臣下,皇帝有时会特赐超越其等级的服饰,以奖有功,荣耀其身。其次作为一种恩宠手段,皇帝有时会对受宠之臣或权臣予以殊荣,特赐超越其等级的服饰。再其次作为一种补偿手段,象征尊贵等级的服饰便被赐予被夺去高位的皇室核心成员。当然,寄名于“礼”之下的服饰等级制度的森严,亦是时刻维护着东汉王朝统治的稳固和社会秩序的井然。

因此,这种服装看着虽繁琐,但用途却很大。

卢植见此三人,便上前作揖道:“翁叔兄,文饶兄,伯喈兄,你们都已经开始写啦,看来我来晚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