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和大辽打了很多年后,最终两国皇帝都御驾亲征在澶州大干一场,就有了和解的“澶渊之盟”。
这个合约很有意思,大宋赢了面子,“宋帝称兄,辽帝称弟”;大辽赢了里子,“钱”。
之后,百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战事了,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大宋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就像“澶渊之盟”中所说,“两国对天盟誓,永结和好”!
当然,这没有影响大宋的实用主义,当金人崛起的时候,大宋上上下下干净利落地出卖了大辽。
当然,大宋也没有得好,大宋南下之后,他们主动和金国签订了条约,向金称臣,纳贡。
毫无疑问,这远比“宋帝称兄,辽帝称弟”的“澶渊之盟”惨一百倍啊!
每一个有抱负的大宋人只要想起了靖康之耻,无不顿足捶胸------真是莫大的耻辱啊-------
但是不管怎样,这又一次的契约代替了战争,又是几十年的和平让大宋慢慢恢复了,直到等来了鞑靼人与金人的战争。
聪明机智的大宋再次看准机会,和鞑靼人形成联盟,联鞑靼人灭金。
金国使者就像百年前的大辽使者一样,又一次问道,我们都和好几十年了,又没违约,你们打我们干什么?
大宋再次理直气壮地说,当初签订议和只是为了韬光养晦……
这不是在复制黏贴,而是历史就是这样重复重复再重复……联鞑靼人灭金,鞑靼人负责打,大宋负责后勤。
盟约规定,灭金之后,鞑靼人要将金的领土划一半给大宋,大宋按以前给金纳贡的方式给鞑靼人纳贡……以后,双方成为兄弟之邦世代友好互不侵犯。
结果呢,一场端平之战又让鞑靼人有了认为大宋违备契约的借口。
当然,这一次还真是各自都认为是自己有理的事情,只能说大宋有违约之嫌。
但是,贾平章与流求jūn_duì 从一开始说好的联盟,到最后把流求jūn_duì 丢到沟里,让他们:“南开地区又发现了大金矿,那也许是民间的传言……《流求时报》上未见到报道,想必可信度不大……流求岛上的那个自封为国王的张大商人可是一个讲究契约精神的人……”
贾平章微笑了,他捋着稀疏的一字胡,说:“契约精神?呵呵……君子固求信,但是要会顺势而为啊……时势不同,所为不同,惟义也。”
陆秀夫皱了皱眉,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岂能因时势而变?”
廖莹中摇了摇头,说:“君子必有固守之信……无论山崩地裂还是海枯石烂……”
贾平章简直想笑了,他们真的不过是文人啊……若是让他们来主持国家大事,那才会搞乱一切。